• 联系电话:0771-4730936

广西平南县牛歌戏调查报告

[摘要]牛歌戏起源于广西东南部,是现存的古老民间小戏,历史源远流长,现流传于平南县、容县、藤县等地。牛歌戏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主要是以人物说唱为主,诙谐幽默,热闹非凡,在农村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其传播与传承中,广西平南县近年来不断努力维护发展,传播继承,20085月,平南牛歌戏已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歌戏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牛歌戏  兴衰发展  传播传承

兴衰发展

牛歌戏又称牛场戏;民间传说平南牛歌戏起源于元朝年间县内的一个草场,该草场位于大新镇四岩山,当地村民每天都会带着自家的牛到山上吃草。四岩山很大草也很多,牛儿们群聚吃草,蓝天白云,青山绿草,看牛人就在草场一起谈天说地,畅聊不止,唱着当地的歌曲,释放着心情。后来因某牧牛人的灾祸得福,当地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有石牛神庇护,为了感谢石牛神,在每年的春节或农闲当地村民唱春牛,舞春牛,希望带来好运。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现今喜闻乐的牛歌戏。据民间记载牛歌戏原本只在平南县各乡村传唱,而后流传到周边的容县、藤县、桂平等地。

平南县牛歌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繁荣时期,也有过衰落时期。从解放时期说起,农民得到解放,一切生机勃勃,牛歌戏在平南县活跃盛行,牛歌戏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深深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土壤中。在春节或农闲都会有当地的农民进行演出,男女老少群聚而坐,欣赏着牛歌戏,欢乐无比。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切文化活动受到禁锢,牛歌戏也受到了冲击,在农村演出活动几近停滞,处于衰落时期。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活动的禁锢开始得到解除,牛歌戏得到重新发展,焕发生机,各民间文化活动活跃非凡,民间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牛歌戏进一步改编发展,更具地域文化特色,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农民欢天喜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牛歌戏依然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期间成立了很多的牛歌队,这些队伍应邀表演,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牛歌戏具有了一定的商业性质,牛歌队在演出中获得不少的收益,可维持家庭生计。此时的牛歌戏在农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乐意花钱观看演出,演出中欢乐声阵阵,甚是热闹,加上当时农村几乎没有电,有电视机的更是屈指可数,能看电影,娱乐节目也是非常难得的,牛歌戏也就显得更重要了,深受农民老百姓的追捧,喜爱。无论是喜事或是白事,老百姓都会请牛歌队进行演出,以表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平南牛歌戏到了瓶颈时期,转而走向衰落。农村中的青少年都走出农村,到外地打工拼搏,牛歌戏的演员越来越少,后继无人;新时期的到来,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观看牛歌戏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不愿意再花钱自费请牛歌队来演出观看,牛歌戏难以维持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仍在坚持演出的牛歌队把自己的演出视频制作成CD光盘出售,传播传承着这古老的民间小戏。民间艺术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民俗特色,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活动需要继承,近年来地方文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牛歌戏,打造平南牛歌戏品牌之路,满足更多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当地不断努力创新宣传,与时俱进。2008年5月,平南牛歌戏已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歌戏将会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将会得到进一步传播发展。

二、表演形式

牛歌戏具有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极具民间艺术特色,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原始牛歌戏的唱词、唱腔曲调比较简单,演出时没有剧本,也无需专场排练,演员以本地的方言进行说唱,讲诉民间故事,演员可自由发挥,幽默诙谐。唱词大多生动形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演员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它的演出,大多在农村的春节或农闲时期展开,演员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表演,所需场地不大,布局极其简陋,演出动作简单易懂,演出的道具不多,演出队伍自编自导,毫无难度。

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牛歌戏在演出时会说明故事概况,以便观众做好观看准备,有时也会在此之前给观众留下故事情节的悬念,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当然,牛歌戏演出一般不是很严格,演出者可以扮演多个角色,牛歌队里的角色可以自由轮换。牛歌戏的舞台美术表现效果也不是很讲究,在农村的空地或草坪挂一块幕布,放上一辆吧桌椅,围成一个圆圈,就可以进行演唱。随着牛歌戏队伍的不断壮大,戏队不再是清一色男性,女性也开始加入牛歌队。其中女性充当旦角,头戴头盔,身系围裙,体现农家女性特点,男性一般充当生角或武生,手里拿着扇子或大刀,其他角色一般是空手上场。牛歌戏越来越受群众的喜爱,追捧,牛歌队也开始重视舞台效果,演员会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化妆,借鉴其他话剧的化妆技巧,演员在脸上勾勒出对应的演出角色,生动形象。牛歌戏也开始重视音乐效果,有专门的演员敲锣打鼓,烘托气氛,使其更加精彩纷呈。

为进一步提高演出质量,演员们有了专场排练,也有了相应的剧本,不再是自由发挥,随意表演,更显严格。原始表演演员都是来自农村,基本都是乡下农民,没有专业度可言。这些年来淘汰了许多演员,牛歌戏也开始走出农村,向外村,外县传播,讲究专业化。牛歌队开始在节庆,嫁娶,新居入伙时应邀表演,获得收益,表演形式不断发展改变。近年来,牛歌队除了外出演出,还会组队拍戏,拍摄制作成光碟发行,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进一步得到传播传承,从而满足更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传播与传承

平南县牛歌戏历史文化悠久,一直传播传承至今。牛歌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播传承中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使平南牛歌戏成为一个特色品牌,更具代表性。所谓传播传承就是在其传播过程中继承发展,包括传播的工具,手段,方法技巧以及牛歌戏中的精粹,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继承过程中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牛歌戏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传播发展,能够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与当地政府,当地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保护传承是分不开的。

牛歌戏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以自然传播,技术传播为主。自然传播是指牛歌戏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技术媒介,仅仅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传播,面对面,简单直接,在人群中就这样的自然传播着,没有任何的加工,修饰。这种传播方式是比较原始,基本的,大多是存在农村中,对外村外县没有很大的影响,传播力度不大。利用自然传播,牛歌戏在同宗同族的农民中口耳相传,更多的年轻人向自己的长辈或者其他比较熟悉牛歌戏的人学习牛歌戏,尽其所能,代代相传。同宗同族有义务为自己的下一代传播传承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牛歌戏也在其传播传承范围内。长辈们利用富于教育性,哲理性的牛歌戏进行教育,管理下一代,通过教育传播更多有关于牛歌戏的信息,传播教授各种知识,道德伦理。在自然传播过程中,年轻一代潜移默化,把握了更多牛歌戏的知识,不知不觉地学习收获。牛歌戏中的表演者也扮演着传播传承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表演动作,情感形态,肢体形态,都会影响受传者对牛歌戏的认识与理解,所以要更具讲究。为此平南牛歌戏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技术传播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专长或技术,通过更多的手段或捷径传播,主要是利用大众传媒介入戏剧传播更多的文化信息。大众传媒日新月异,包括的范围也很大,包括电视,电影,报纸,互联网等传播技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牛歌戏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传承,传播力度不断加大,波及的范围更广。现今的牛歌戏利用报纸的形式,印刷出版,家家户户都可以接收有关于牛歌戏的信息。传播牛歌戏还可以制作牛歌戏CD光盘,唱片,充分面向市场,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牛歌戏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不断传播传承,与时俱进,传播方式更具特色,传播内容丰富多彩。技术传播容纳了更多的信息量,人民大众不用出门就可以欣赏观看牛歌戏,简单方便,更加容易理解接受牛歌戏知识。技术传播比自然传播更上一层楼,人民大众津津乐道,喜闻乐见。在其传承中还有师徒式,培训式训练,通过教授传承,进行更大范围的培训,牛歌戏在传播过程中继承发展,生生不息。

四、存在问题

并不是每一事物都是完美无缺的,平南牛歌戏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的传统牛歌戏内容简单,缺乏新意,充满着旧时代气息,不能迎合现今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新时代的到来,娱乐节目多姿多彩,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牛歌戏,牛歌戏面临困境。牛歌戏必须改革传统牛歌戏,与时俱进,注入新时代因素,优化发展,富于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许多地方戏一样,牛歌戏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牛歌戏的老一代前辈的相继老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外出打工,传播者减少,受传者也不断流失,当地政府以及当地民众也在努力缓解此问题。光盘出现盗版问题,盗版风盛行,牛歌戏播放质量出现问题也不容忽视。另一个问题就是经费问题,物价上涨,演出越来越艰难,观看演出的人减少,牛歌队赚取的收益也逐渐减少,牛歌队剧本创作无人组织,缺乏专人指导,没有更多的资金生存发展,面临窘境。这些问题都需要去处理,去解决。

培训机构的出现,才有了更多人培训参加牛歌戏:政府的打假力度加强,才缓解了盗版光盘问题;有专门公司承担费用运行,牛歌队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相信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会逐渐解决,甚至相信以后都不会再出现此类问题。

思考建议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文化也需要紧跟经济步伐,共同发展;这对传承保护牛歌戏以至于创新发展都非常重要,牛歌戏作为民俗传统文化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发展繁荣任重道远。以下是对牛歌戏传承发展做出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相关传承保护政策。在县内鼓励扶持牛歌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开展辅导工作,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牛歌戏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资源资金及奖励,打造平南牛歌戏特色品牌之路。

2.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牛歌戏。平南文化历史悠久,保留着许多的传统文化,对具有代表性的牛歌戏进行开发,抓住市场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合理开发利用,面向市场,实现其最大价值,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3.对牛歌戏的发展历史保存记录。牛歌戏是传统民间小戏,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对牛歌戏的文献记载,走访调查应保存记录,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的牛歌戏剧本,唱词,服饰理当永久保存下来,给专人保管或当地博物馆保管,以便后人了解牛歌戏的历史,更好借鉴,领悟。

4.进行人才培养,防止继承断层。首先要有充足资金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牛歌戏培训者进行专业指导,保证表演的质量,继承原有的牛歌戏精粹,保持原有的艺术特色,成立更多的牛歌队,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5.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发展。牛歌戏做为平南的传统文化,充满地方特色,是平南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危机,仅仅靠国家及相关部门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地方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地方性高校,利用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宣传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上宣传有关牛歌戏的信息,了解到牛歌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无论是地方性政府组织,还是相关社会人士,都应懂得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牛歌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在牛歌戏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总之,平南牛歌戏历史悠久,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能够在今天发展繁荣,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南县的一大特色,也是平南人民的骄傲。

在今后的发展中,相信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平南牛歌戏,也会有更多的的人才学习和了解牛歌戏:深入探索其传播传承过程,对牛歌戏的过去及现状进行比较得出规律。扩大牛歌戏的传播范围,优化整合,重视和加大宣传力度,突显牛歌戏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历久弥新,生机勃勃,响应国家政策,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平南县牛歌戏会越发越繁荣昌盛。

广西平南县牛歌戏(图片源于《梧州日报》)

参考文献

[1]四川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分.2010,(3).

[2]谢世团.平南牛歌戏的品牌打造之路.当代广西.2012,(20)

[3] 黄懿.牛歌戏的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2014年.

[4] 中国戏曲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从书——壮剧.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素艺)


Baidu
sogou